血液作为医疗救治的“生命线”,正经历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智慧化的转型。3月13日,多位专家做客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2025两会健康策”直播节目,聚焦“数智创新推动血液供应体系升级”主题,探讨我国血液管理从传统模式向智慧化转型的创新实践与发展路径。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原所长刘嘉馨表示,血液安全需贯穿“从献血者血管到受血者血管”的全链条,核心在于“充足、安全、有效”三维度。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谱变化,我国区域性、季节性的血液供应紧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尤其在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
在实践探索中,内蒙古赤峰市中心血站通过构建“6+2+1”智慧血站体系取得显著成效。该站副站长周晓鹏介绍,集成六大系统、两大平台和一个科普基地的智慧化解决方案,使血液流转效率显著提升,检测报废率下降至0.9%。无偿献血招募与纪念品积分兑换平台,不仅优化了献血者服务体验,更建立起数字化用户粘性机制。
智慧血液管理的突破性进展在应急场景中尤为突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血站党支部纪检委员樊俊义分享了当地的技术革新:通过部署远程无人值守冰箱系统,急救血液调配时间从4小时压缩至2分钟,年血液报废量锐减。实时监控系统与智能预警机制的协同运作,真正实现了“抢救零等待、血液零浪费”的临床目标。
海尔生物医疗智慧血液总经理江松世分享了数智技术赋能城市血液管理的深层变革。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构采供血全链条——智能冷链设备实现血液即取即用,把采血、供血、冷链等数据全整合起来,能直观看到血液全周期的情况;AI动态库存管理系统通过分析往年用血数据,从被动供血转变为科学预判、合理用血,建立精准采供血模型;跨区域血液调配网络破解稀缺血型短缺难题。
面向智慧血液体系的未来构建,专家共识聚焦三大战略方向:在政策层面推动省级及国家级血液调配中心建设,打破区域资源壁垒;强化医疗机构数据开放共享,建立智能用血监管系统;加速区块链加密、5G远程监控等前沿技术应用,构建全周期安全防线。
“血液安全是‘生命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数智技术不仅重塑了采供血流程,更以‘零等待、零距离、零误差’为目标,为构建韧性公共卫生体系提供了中国方案。”刘嘉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