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煦煦,河湖池畔垂柳正吐露出浅黄色的绿芽,向人们展示着春意盎然。自古以来,人们就把柳的萌生作为春的象征。“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名诗句。
柳,别名杨柳、小杨,为杨柳科柳属。常见的大叶柳为落叶乔木,杞柳则为灌木,我国栽柳历史悠久,南北皆可栽种。
我喜欢柳,对杨柳有深厚的感情。早在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时,就号召百姓在两岸种植杨柳,并有奖励政策,每种活一株,就赏细绢一匹。隋炀帝还以身作则,做了一次植柳仪式。且给柳树赐姓“杨”,从此柳树便有姓有名杨柳的美名。
记得小时候,当路上河堤边上的柳树细枝变软时,是我们小孩子最高兴的时节。我们都亲自动手折树枝头编成柳头帽,喜滋滋地戴在头上,还剥下柳枝皮制成柳皮哨,爱不释手地吹着溢满清香的哨子。每到春季,生长在河湖池边的柳树,一片绿色,一条条柳枝如青丝般由树端一直垂落到水面上,满路飘起了一片片散发着清香的柳絮散落在人们的脸上和身上,正如宋朝诗人晏殊描写的那样,“春风不解禁场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此时,不禁让我想起了唐宋诗词大家们的咏柳佳作:“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如丝”。“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阳春三月柳条变青,柔软又飘逸,好似含着烟雾一般,因此,古代文人墨客又把春日柳树比喻为“烟柳”。有诗曰:“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让我们最不可思议的是晚唐诗人韦庄在《台城》中写道:“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经查,“台城”原来是指古金陵旧城墙的一部分,位于玄武湖边。诗人在此写的六朝的繁荣已成过去,如今只有鸟儿在那里空自悲伤。最无情的是那台城的杨柳,怎么对六朝的兴衰毫不关心,依旧如往日那样,郁郁葱葱地笼罩着十里堤,为那里增姿添色哩!倘若静下来分析,诗人此处写的“恨”恰恰是发自肺腑的“爱”。这首诗让我对杨柳又多了一层爱意。
古人重感情,亲朋好友每逢远行,依依惜别,不少人喜欢折柳枝相送,以表情意绵绵的“挽留”之意!
让我惊喜的是周恩来总理写的一首诗“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使我想起柳树给人类带来的诸多好处。的确,柳树是一种很普通的树种,但它的生命力都极其顽强,插到哪里就活到哪里,成活率极高。俗话说“无心栽柳柳成行”,正是柳的顽强的生命力的写照。柳树,很守信用。年年届时用它柔软的枝头和鹅黄的嫩芽第一个为大地报春。性格高尚,它只报春从不争春。当春花烂漫时,它又以满树的青枝绿叶默默地把春天衬托得更加绚丽多彩。柳树很坚韧。柳树树干越高大,树荫就越浓密,它的千万条柳枝,总是俯身向下垂落着,无论烈日当头,还是在强风暴雨袭击中,无时不在保护着它的树干。看似它柔弱却透着它无比的坚韧。柳树很朴实,不需要人们多加关照,凭着自己的生命力顽强地生长。柳树的用途很广,栽于湖畔河堤,可护岸洪;植于沙丘,能防风固沙;栽于房前屋后,以美化环境。柳树十年左右便可成大材,木材供建筑、农具及家具等用。杞柳还可用编织筐蓝子,经济又实用。柳树全身是宝,树枝、树皮、根皮、柳叶、柳枝、柳絮都是一味良药。每见此情此景,我就感触很深,做人也应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