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

四川省输血传播疾病重点实验室

发布时间:2015-02-26 【字号: 浏览次数:
2013年6月成功申报并获准建设四川省“输血传播疾病重点实验室”。
输血传播病原体的感染,严重威胁着输血安全。为降低输血传染病发病风险,保障输血安全,研究平台的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输血传播病原体新型检测技术研究(核酸检测)。目前筛查血液中输血传播病原体(HIV/HBV/HCV/梅毒)主要采用ELISA方法检测相关抗体或抗原。为了缩短窗口期,降低输血相关传染病的风险,保障输血安全,我国从2010年开始在血站进行了核酸检测试点工作。研究适合我国献血者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HIV/HBV/HCV核酸检测试剂,以及未来可能纳入献血者或献浆者筛查的其它输血传播病原体的核酸检测试剂,对于保障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播病原体(HIV、HBV、HCV、B19等)在献血及受血人群的流行病学及残余风险研究。随着临床用血需求的增长,HIV、HBV、HCV、B19等原体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的不断扩散,开展献血者的流行病学研究——包括常规血液筛查病原体流行病学研究,新发再发病原体流行病学研究和细菌污染研究——的意义更显得紧迫和重要,在调查了输血相关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后,将能更好的地掌握相关病原体的风险因素调查,提高血液性。
新型病毒灭活技术的研究。目前我国血液成分灭活技术仅有亚甲蓝病毒灭活技术,此方法只能应用于血浆的病毒灭活,且灭活的病原体种类也有限,对细菌及部分无包膜病毒如HAV等无有效灭活作用。因此,开展新型病毒灭活技术研究尤为重要及迫切。
输血传播病原体病致病机理、持续感染、治疗前疗效预测、个体化治疗及新型抗病毒药物研究。肝炎病毒(如HBV/HCV等)可经输血传播,导致病毒性肝炎,严重者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但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特别是病毒详细的致病机理尚不完全明确,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效果也很不理想。开展肝炎病毒的致病机理、持续感染、治疗前疗效预测、个体化治疗及新型抗病毒药物研究对提高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效果、节约国家医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